瞭望评 | 该散散职场中的“爹味”了
“爹味”是种什么味?
没人说得清,但年轻人感受得到。
“爹味”,据说最初是指家庭中掌控欲较强的父母散发的气息。这些所谓带有“爹味”的家长都喜欢打着“都是为你好”的名义,过度干涉孩子的学习、生活、人际交往等,一旦孩子的步伐与自己预期想法不符,他们就会气恼。一项调查显示,在家庭教育中,孩子最抗拒的就是“爹味”。
职场中的“爹味”也同样令人不适。“总是以‘过来人’的身份说教”“动不动就教训人的沟通方式让人难以忍受”“居高临下或语重心长,听完一席话整个人都不好了”“总是挑毛病,指指点点这也不好那也不行”……在Z世代、00后看来,现在职场中的“爹味”也有点浓。
“爹味”是怎么产生的?
过于相信自己的经验,或许会散发“爹味”。经验被称为“最好的老师”,多年的经历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更快地适应工作和任务。但当时间和环境发生变化时,依然相信“经验论”,效果就会适得其反。尤其是把“经验”奉为圭臬,仅凭经验就说出的话、发出的行为更容易显得“爹味”十足。比如,在消费场景中,经常能看到一些销售人员自恃经验丰富,仅凭自己对消费者喜好、经济等情况的判断,就自顾自将某类产品推销给消费者。而这种判断往往很多时候都是不准确的,这种销售就充满了“爹味”,势必会引起反感,还何谈成功呢?
常戴“有色眼镜”看待年轻人,会散发“爹味”。在职场中,资深者总会对新人不放心,总觉得现在的90后、00后是蜜罐里长大的一代,还没经受足够的风雨考验。于是乎,常以“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”的姿态,对年轻人进行各种“指导”,而不愿真正放手让年轻人去尝试。面对年轻人工作中的一些奇思妙想,也常常习惯性地说“不”。但前段时间,一些单位00后接管微信、微博官方账号的“整活”视频席卷各大社交平台,不少政务号放下“架子”,一系列年轻态的花式操作,却也收获了“泼天流量”。这不就是对放下“爹味”说教、让年轻人去勇敢尝试的最好回应?
对新生事物不自觉的抗拒,也会让“爹味”油然而生。时代在快速演进,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,如果一味谨小慎微,就会慢慢被固有思维裹挟。比如,我国自古是农业社会,但传统的种植方式就不能改变么?现在,在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中,一些90后新农人带着新理念、新技术来到希望的田野,他们用现代机械替代繁重的人工劳动,用科技含量高的大棚设施覆盖土地,用无人机洒水施肥……很少的员工就能高效管理大片农田。不仅如此,网络直播带货,又把好产品卖出了好价钱。如果再用农耕社会的老做法来束缚年轻一代,这样的“爹味”是不是就很不合时宜?
也许有人会说,“爹味”背后通常是一颗“慈母心”“老父亲心”,不管怎样,出发点始终是好的。此话不假。但“爹味”过浓,则会影响年轻人锻炼成长,不利于一代新人迅速挑大梁、当主角。散散职场中的“爹味”,确实有这个必要。
散散“爹味”,有必要倡导工作中多些平等的视角。眼下的年轻一代,特别希望的就是与世界平等相视。无论是在家庭、学校或者是社会的各个角落,“平视”是今天的年轻人最松弛也最习惯的处事方式。就拿刚刚闭幕的巴黎奥运会来说,我们看到许多教练和运动员之间,已是一种超越师徒的亦师亦友关系,既有专业指导,也有情感相融。“平视”之中,我们的年轻运动员勇于超越前人,在很多领域创造了我国奥运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。
散散“爹味”,有必要倡导多些“换位思考”的方式方法。领导和下属,公职人员和服务对象,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,如果只是从各自角度出发去想问题、做事情,虽然也合乎规矩,但难免会产生一些“爹味”,让下属、服务对象和普通群众感觉到一些不舒服。而如果多些换位思考,祛除容易产出隔阂的“爹味”,则会让人有“润物细无声”的舒适感。
散散“爹味”,就一定要更多的相信年轻人,相信未来的主人翁。记得一位专家说过,尽管我们可能不愿承认,但事实是:我们看待年轻人,永远不如年轻人看待我们来得准确。当越来越多的90后已经在科学研究、生产制造、创业创新等各个领域挑起大梁,当00后已经在巴黎奥运会上代表中国成为争金夺银的生力军,我们还有什么不相信的呢?
当“爹味”淡去,朝气蓬勃、活力满满的当下就扑面而来了。
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
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版 权 说 明
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:
1.须保持图文完整,拒绝任何形式删改;
2.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。